一、家学全息影像图
我们身边常常隐藏着诸多财富密码,却往往视而不见,转而四处寻觅。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从西周至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的国家制度历经沧桑,却仅有一次根本性变革——秦始皇将封建王制转变为帝制。此后,王朝更迭,制度体系却如老树盘根,虽经修修补补,其内核始终未变。这套制度体系的运作原理,早已被史书详尽记载,其中尤以《资治通鉴》为代表,它不仅是宋朝省级干部的学习材料,更是金国伐宋时竞相搜罗的治国宝典。金国不仅求得全本,更索要雕版以大量印刷,足见其价值所在。
家庭制度亦是如此,自古至今,虽历经变迁,却始终延续至明清,至今仍具深远影响。史书多载国家大事,对世家大族的运作细节却往往一笔带过。而《红楼梦》一书,恰如一幅细腻入微的全息影像图,将中国家庭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婚姻、教育到买地置业、管理、官场、生意,无所不包,令人叹为观止。
以荣禧堂户型图为例,其细节之丰富,令人仿佛能穿越时空,亲临其境。而书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等待着我们去发掘。若将《红楼梦》仅视为文学作品,则未免太过狭隘。它更是一部关于家族传承与运作的百科全书,堪称最早的“种田文”。
二、家族传承的操作系统
以吴越钱氏为例,其家族传承之奥秘,令人叹为观止。钱镠作为吴越王,对杭州城市建设贡献卓著,其名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流传千古。其后代人才辈出,如钱学森、钱穆、钱伟长等,均为各领域之佼佼者。钱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独特的家学传承体系。
无锡钱氏家训有云:“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义塾即家族免费学校,公田则用于赈济族中贫苦之人。钱穆先生幼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幸得家族义庄资助,终成史学大家。钱伟长先生幼时亦遭家庭变故,生活困顿,幸得族中救济与四叔钱穆之资助,终成力学大师。
苏州范义庄更是家族传承之典范。范仲淹建立义庄,持续800余年,至清朝宣统年间仍有5300亩地。其核心算法在《红楼梦》中亦有体现。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王熙凤,建议其趁富贵之时购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并将家塾设于此处。此举既解决了生活补助问题,又解决了教育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资本无尽
然而,《红楼梦》所揭示的家族传承算法并非一成不变。曹雪芹已敏锐地察觉到这套算法正面临崩溃的危机。开篇所讲的女娲补天故事,实则寓意着整个旧制度即将崩溃的严峻现实。时代发展至今,这套核心算法自然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升级。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无疑是近代史的主线。生产资料需资本化,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流量资本等新型生产资料层出不穷。教育亦需升级,以适应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与人才多样性需求。同时,人力的资本化亦成为关键议题。如何将个人才华转化为可持续的生产资料,形成“资本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愚公移山》中的智慧启示我们: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若无法招揽大量人才,则可通过多生与教育加成提升成才概率。有出息者外出闯荡,无出息者在家帮忙,形成天然的“无尽阵”。生产资料、多生与教育共同构成正循环,推动家族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语
家族的核心算法在于多生、教育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通过生产资料支撑多生,通过多生提升人才概率,通过教育带来加成效应,最终形成正循环的无尽阵。这便是家族代有人才出的秘密所在。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与家族,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启发与帮助。
在经营家族之前,我们需先经营好自己与爱人的小家庭,再逐步扩展至包括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在内的更大范围。家族的正式经营需有一位领军人物,在事业与财力上具备绝对的话语权。唯有如此,家族方能围绕其产生向心力,共同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