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同学提出疑问:毛主席如此奇才盖世,他的知识与思维体系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呢?
答案自然离不开读书。毛主席不仅酷爱读书,更擅长读书。据统计,他一生藏书约有十万册之巨。
然而,我更想强调的是,毛主席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建立,从根本上源于其实践需求——他需要投身革命斗争,需要领导团队,需要建设新世界。
对于普通人而言,若终日在家看护孩子或沉迷游戏,出门后仅在工厂从事简单劳作,即便阅读某些书籍,也难以真正吸收其精髓。因为缺乏现实的真切需求、应用平台以及实践机会。
一切知识皆随实践而动,它依赖于实践需求、实践平台以及实践磨砺。有无实践,以及实践规模的大小,正是区分伟人、豪杰与普通大众的根本所在。读书固然重要,但它终究是浮于实践之上的表象。
因此,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最为关键的是择业立业与平台层次。它们决定了实践的需求与层次规模,进而孕育出真正的认知与知识。
那么,何为真正的理论呢?
让我们聆听毛主席的回答:“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离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验证的理论。”
王明曾以辩才无双著称,能大段背诵马列原著,俄语流利。在延安时期,他所作的报告与演讲总能赢得如雷掌声,令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年轻与知识分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这又有何用呢?
如今,我们或许会制定计划,打算花费数年时间读完《资治通鉴》《马列全集》等大部头著作。但对于普通学生与职员而言,若非身处黑社会高层或宦海要职,不参与社会活动,即便坚持阅读,也难免陷入“书还是书,我还是我”的境地。因为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桥梁——实践:实践需求、实践平台与实践磨砺。
当然,这绝非意味着读书不重要,也并非说在缺乏实践机会与平台时便应放弃读书。只是强调读书需依赖于实践。我们可以先通读、粗读一些书籍,形成大致轮廓;待到有了实践机会,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读与吸收,并将所得反馈于实践之中。正如毛主席阅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一般。
年轻时,我们总渴望成长,试图改变甚至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刻意阅读某些书籍,不断提醒自己如何行事。
然而,后来却发现,这些努力往往收效甚微。
事实上,人终究是工作的产物。借助工作来改造自己,往往能够水到渠成。为何如此说呢?
(此处所言工作,不仅包括打工者的职业,亦涵盖老板、经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工作。简而言之,它指的是个人谋生的所有活动。)
因为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与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以最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以决定生存的深层方式控制着我们。在内外压力之下,我们不得不不断适应工作。工作每日都在塑造着我们,每日都在配置着我们的成长属性。
观察不同行业的中年人——教师、公务员、农民、建筑工人、企业老板、销售人员等,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思维模式、能力特点乃至身体特征都存在显著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毛选》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最大的人生实践便是工作。
择业,即是选择自己。一辈子的行业选择,基本上决定了退休后的个人属性。
工作平台的大小与高低,则决定了个人属性的量级。同样评价某种属性能力时,基层领导与高层领导的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总公司与分公司的人在视野格局上亦有所不同;小企业与大公司对人的塑造也各有差异;活动于一乡、一省、一国之人自然也是各不相同。
李斯原为县里一名小职员,有天目睹厕所老鼠与仓库老鼠的不同特点与待遇后,顿悟环境与平台的关键性,遂拜师荀子,获得名师名校的加持,毕业后便进入丞相府工作。随后逐渐接近丞相、皇帝,最终成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