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遇到贵人,得到贵人赏识,就需要学会正确的感谢方式。学会了正确的感谢方式,才能够不断链接贵人。感谢的方式如果不恰当,很可能付出了代价,但是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更何况,很多人际关系,就是在不断地感谢中去建立、去巩固的。
可以说,感谢人是一件实践性极强的学问。实操起来,处处都有讲究,比如:到底是事前,还是事后?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比如是一次性,还是多次?比如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办事流程,到底采取怎样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比如还有其他一些具体性问题,这些到底怎么处理?
今天内容主要有五大部分:
找人帮忙,到底是事前感谢,还是事后感 谢?
不同的办事情况和流程,应该如何区别感谢?
不同的人,应该如何感谢?如何具体对待?
送什么?怎么送?感谢什么?
事成之后,如何维护关系?
一、找人帮忙,事前感谢还是事后感 谢?
之前我们的一篇关于找人帮忙的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朋友们的热议。有几个朋友围绕找人帮忙,到底是事前感谢,还是事后感谢的问题,大家各有各的理由,讨论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在这里我直接给出答案,正常情况下,应对职场上的各种上级、各种大佬,只要是和你没有比较亲密的血缘关系,和你们家族没有一两代人交情,和你不是亲密战友、亲密发小、亲密好兄弟之类的,你找人帮忙肯定是事前感谢的。哪怕他是你直接服务的领导,你为他工作多年,于公于私为他做了很多贡献,你都必须事前感谢。
当然,如果我们混到了足够的位置,我们的脸面非常值钱了,那确实可以先刷脸后刷卡,甚至不用刷卡。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自己的面子不值钱,就必须先刷卡。
求人办事,我们处于被动地位,别人处于主动地位,是我们需要别人,不是别人需要我们,就像去医院看病都要先交钱才能挂号一样,都必须是感谢到位,别人才有动力去帮你推动事情。从人性角度来说,无利不早起,是别人为你的事情去费心去谋划,又不是别人给你打工干活,怎么可能办完了再感谢呢?
所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事前感谢到位,把心意(物质加精神)表达到位。事后,一般来说就是听中间人安排,大家一起约个时间吃顿饭表示一下,或者送点小礼品再次表达感谢,完成一件事的整体流程。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总有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事情会发生。实际生活中,也确实遇到一些领导或者朋友,本身关系不错的,找的事情虽然说对自己来讲没办法,但是对他来说正好能帮上忙,甚至不需要太费劲。比如我有个朋友,有次遇到一个事情,正好联系上一个领导负责这一块工作,领导人也爽快,举手之劳分分钟就帮了,但是对我朋友来说还是一个大忙。这种爽快人很少见,但也不排除遇到的可能,遇到这种人算我们运气,当然只能事后感谢啦。
二、不同办事情况和流程,如何区别感谢?
既然是事前感谢为先,那么就涉及到不同的办事流程情况。第一种是直接关系,你和领导前期关系不错,做得铺垫够多了,到了需要兑现关系的时候,比如你已经搞定单位一把手了,目前是单位一把手直接说了算的事情,那么你直接给到他本人就行,重大事项提前在他这里挂上号,这种事情基本上就十拿九稳了。
当然,如何和领导建立好直接关系,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可以参考前期的一些文字,包括之前写过的关于如何争取贵人、链接贵人,如何从无到有和领导建立私人关系等文章,里面都详细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重温回顾、对照看看、融会贯通。
如果是间接关系,比如托人办事之类的,往往中间都有一个中间介绍人。这里就必须感谢中间介绍人,至于通过中间人找的领导要不要感谢,那个看情况来。
比如某次我托人办的事情,其实也是给别人帮忙,我托的领导为人不错,一开口他就答应了,也很快就帮忙把事情落实了。这种情况,我当然是感谢我直接托的领导,因为具体给我帮忙的人,完全是看我直接托的领导的面子,给我帮忙的人和我是没有半点交际的。这种情况,我就要直接感谢到我的领导,我把我托的领导维护好,至于他联系的人,那是他的人脉,我把我的感谢表达到位,剩下的让领导自己去维护。这个说的是办理一些一般性事情(如果你领导认识的多,认可你的领导多,自身各路朋友也多,通过互相不断帮忙、不断联系,慢慢的你自己的资源就越来越多了,你自己就越来越有能量了,这个话题后续我们有机会可以深入讨论,今天先抛砖引玉,留给大家思考思考)。
三、不同的人,如何感谢与具体对待?
第一种是陌生人,就是通过中间人引荐的领导。因为你之前和他并不熟悉,又要求他办事,那么初次链接,就必须利益推动了。举个例子,比如有事找领导帮忙,通过中间人约了饭局,领导也欣然赴约了。那么领导愿意放下休息时间和你见面,主动来认识,其实就是看两件事,一是看看你这个人怎么样,考察一下你的基本的人品和情商;二就是看你诚心不诚心了。这种不熟悉的人,往往是要诚意到位,才能关系到位。所以这种一次性的引荐,一定要提前和中间人约好,沟通清楚如何感谢、感谢多少的细节,等到合适的时候把感谢送出去。
第二种是已经建立过关系的领导,这种本身就到了兑现的时刻,具体参考上面的内容,只要确定他能办理,那么大大方方先感谢到位,事情就办踏实了,这个无需赘言。
第三种是熟人,包括但不限于上文说的有血缘的、有长期交往的、从小一起长大的,或者和对方亲戚、夫人很熟悉的,以及各种主动帮你没有事先要感谢的等等。对于这些人,人家可能确实会不想收你的东西,当然也有些确实喜欢和你客气,但是别人客气,你不能太不客气。
因为别人给你帮忙了,就是透支了别人的关系,你平时和他关系再好,人家付出成本了,就应该对人家进行合理补偿。大家记住,关系再好再亲密,刷脸最多刷一次,再厚脸皮人家就不舒服了,这都是人性,都是无数经验教训总结的人情世故规律。
第四种是大格局的大领导、大贵人。这样的领导也有,我也确实见过,有些领导格局确实高,比如人家确实认可你这个人,长线帮忙,不图你短期这三瓜俩枣。这种人怎么报答?把握一个原则,以情感人,把这种人当自己父母亲人一样,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和感恩之心,逢年过节经常记得联系一下人家,经常嘘寒问暖看下人家缺啥少啥,尤其是人家的健康问题,还有晚辈教育问题你要多多上心,这种人适合少量多次细水长流式的人情往来,真正把领导当恩师当贵人,让他真正认可你,让你们的关系超越传统的交换关系,变成真正的人情关系。
四、送什么、怎么送、感谢什么?
第一种,朴实无华型。如果是要办事,绝大多数关键性的事情,都是直接真材实料送硬货。比如中高档烟酒,一般的事情中高端的白酒,特别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茅台了。其他的比如片仔癀等高端礼品也是其中之一。当然也有需要红包的,比如找人看病啊或者其他一些提前打听好价码的关键性事情,就需要这些硬通货,才能打开方便之门。对于这种关键性的事情,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提前和领导联系好,亲自登门拜访,亲自把感谢、感恩、感激的话说满说多,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才能推动对方为你办事。
第二种,投其所好型。这个就需要你比较懂行,比较贴近领导生活喜好了。比如有的领导喜欢打掼蛋,你多陪着领导打几次掼蛋也挺好,满足精神需求也是一种送礼、一种感谢。有的领导喜欢觥筹交错的感觉,你要是酒量好能活跃气氛,你就多陪领导几次,所以对于领导的各种饭局,我一直都鼓励大家积极去参与,这是和领导培养感情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的领导喜欢钓鱼、喜欢收藏等等,你就可以送领导此类藏品去打动他。
第三种,日常维护型。对于日常关系维护的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多少厚礼了,上文说的打感情牌这种,比如自己出差、旅游、培训的时候,看到当地的一些土特产、文创产品、精致工艺品纪念品等等,一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出差,都会给以前对我帮助很大的领导送点东西,比如去云南就带点鲜花饼,去贵州带点毛尖茶,去广西带点大芒果,去广东带点鸡仔饼等等,其实这点东西啥也不是,人家也根本不在乎,这些花不了几个钱,但是能体现你的用心。
第四种,解决问题型。比如领导健康问题,领导哪里不舒服,能不能给领导买点相关的保健品啥的。领导家里人生病,家里有个啥事情,你能不能第一时间去探望一下,去看看、给个红包等等。领导家孩子读大学填报志愿,想考研考公需要咨询情况,你能不能给些意见建议,送一些相关参考书籍给人等等。
五、事成之后,如何维护关系?
如果说你和贵人之间,已经完成了一次比较顺畅的办事流程,就是你求他办事(你完成感谢),他帮你解决问题(他接受感谢)。那么你们之间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办事 - 感谢 - 入圈”的关系,以后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巩固关系,不断牢固树立你们之间的关系,巩固你在贵人心目中的地位,以便未来更进一步使用关系,调配资源。
对于这些领导们、大佬们,一方面当然我们需要在关键时刻实打实的感谢要到位,但是另一方面,人都是有精神需求的,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获得别人的关心、关注、关怀,尤其我们不是那些大老板,除了少数关键时刻,平时一般的关系维护阶段,也不可能掏出大把的真金白银,所以这个时候,以情动人就非常重要了。
而且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体会,就是在领导心目中,对老板和对下属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和自己的下属打交道,虽然也有人情往来的交易属性,但比老板之间的纯粹交易比起来,还是多了几分感情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领导,一定要有心。这个有心,主要是体现在逢年过节上,你该走动的就去走动,就算经济能力不足以支撑高档烟酒,起码一般的正常礼品还是应该有的。东西多少大小可以根据自身经济能力来,一般来说领导也不会太计较(比如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同样的事情,领导对富二代和对普通家庭的孩子,心理预期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千万不能不去。
领导也不图你这点东西,但是就是在意你是不是记得他的存在。就像那句经典名言,“谁送东西不一定记得,但谁没送一定记得”,这都是人性使然,不论善恶,你我到了那个地步都会这样。不管别人怎么想,该有的尊重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