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有这样的感受:
每天下班归来,总觉得疲惫如影随形,连抬根指头的力气都没有,只想瘫着不动;
明明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没干什么体力活,但身心却像被掏空了一般;
脑子像被锈迹侵蚀,运转不灵,遇到问题就懒得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有时间学习了,却还是觉得累,往往一觉醒来,或者看会儿剧,时间就悄悄溜走了……
很多人可能会把这些归咎于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但“压力大”只是个表象,并非根源。我们真正需要探究的是:这种“疲惫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状况?
如果你正被这样的困扰所缠绕,那么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为何我们整天坐着,却依然会感到疲惫不堪?大脑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想一想:当你感到“心累”时,最常见的表现是什么?
通常就是这两种:要么,觉得毫无动力。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就是提不起劲,只想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愿想、不愿做。要么,心情极差。一点小事就能让你烦躁不安、压抑郁闷,总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觉得一切都灰暗无光……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与大脑中的两种神经递质密切相关:多巴胺和血清素。
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多巴胺的作用是什么?它为我们提供“动机”。简单来说,有了多巴胺,你才会“愿意”去做一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能刺激你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你就会非常渴望去做它,不做就会难受得要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瘾”。
那么,反过来呢?缺乏多巴胺会怎样?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缺乏动力。
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很重要”“必须做”,但就是提不起劲,一点都不想动——这就是缺乏多巴胺的典型表现。
所以,当我们“心累”时,明明知道应该学习、健身、做有用的事情,却还是会瘫在沙发上玩游戏、看电影、追综艺、玩手机。这是因为:后者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们感受到“爽”。
因此,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无需过于自责。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自律”,也不意味着你“堕落”,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一样——你只是刚好处于状态不佳的低谷里而已。
这是缺乏动力的情况。而“心情不好”呢,就跟血清素密切相关了。
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呢?是保持情绪和心情的稳定性。
举个例子:血清素作用于杏仁核,能增强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之间的信息联系,从而让我们更加能够“自制”。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会失控,导致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另外,血清素还能抑制“厌烦”情绪的产生。实验表明:当分泌血清素的神经元被激活时,参与者表现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积极性。哪怕接连碰壁,也不会失控和不耐烦。
同样,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的含量很低,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也更容易沉溺在负面情绪里,难以“走出来”。
(因此,有一类常见的抗抑郁药,叫做SSRIs,就是通过抑制血清素的吸收,来提高血清素在大脑中的含量)
也就是说:当大脑缺乏血清素时,就很容易陷入“情绪不稳定”中。要么,感到抑郁、厌倦、悲观,觉得周围的世界一片灰暗;要么,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大体上,当我们感觉“心累”时,都是因为缺乏了这两种神经递质。
那么,正常情况下,为什么会缺乏多巴胺和血清素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过度消耗呢?
我们知道:大脑处理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占用认知资源、消耗能量。
能量在身体中以ATP(三磷酸腺苷)的形式储存,当能量被消耗时,ATP会逐步水解,最终生成代谢产物:腺苷。
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的工作状态是这样的:一项任务进入大脑,大脑开始处理它,开始消耗能量、生成腺苷;过一段时间,这项任务完成了,从认知资源中清除出去。于是,大脑进入暂时的休息状态,耗能降低,腺苷开始重新组装为ATP,被消耗掉。
这是一个良好的、理想的状态。但在这个时代,这种状态是极其难以实现的。每一天,都会有无数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内心里也会产生无数的想法、计划和烦恼。比如:对未来的打算,对任务和工作的担忧,对人际关系的烦恼……
它们盘踞在大脑里,久久未能得到解决,于是一直“不肯离开”。堆积起来,就会占据大量的认知资源,导致我们的“后台”变得拥堵。
也就是说:每一天,我们的大脑“后台”都处于高负荷的状态,一直在不停歇地运转。
这意味着什么呢?大脑相当于一直在高耗能,导致代谢产生的腺苷一直无法被重组、消耗掉,从而堆积起来。
而腺苷的堆积,就会给大脑一个信号,告诉大脑“疲劳了,该休息了”。于是,它会通过一系列神经元的反应,最终扩散到整个大脑里面,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让你感觉“脑子转不动”),减少多巴胺的分泌,降低血清素水平。
这就导致了疲劳感的产生。
总的来说:持续不断的“思虑过载”,导致腺苷的堆积,进而导致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减少,就是让我们哀叹“每天怎么都那么累”的罪魁祸首。
尤其是对于高度敏感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深入反刍”,从而使其在后台中停留更久、对其的加工处理更多。
理解了这个基本原理后,很多现象我们就能有更清楚的认知了。
比如“心流”。
为什么说“心流”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愉悦,摆脱疲劳感呢?就是因为它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心流状态能够让你保持高度的专注,从而暂时把大脑后台的负荷全部清空,让你的注意力专注在前台的任务上,减轻大脑的负担。
另一方面,当你处于心流状态时,你会不断地面临一个小挑战,解决一个小挑战,再面临一个小挑战……而每次解决一个小挑战,都会触发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欲罢不能”,体会到高度的乐趣和快感。
也就是说:心流的本质,其实跟打游戏是一样的(很多人的确会在游戏中体验到心流)。通过让你“减轻负荷”和“闯关打怪”,让你获得反馈,得以从疲劳中挣脱出来,走上一个更加正向的循环。
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为什么咖啡能让人提神、振奋心情?就是因为:咖啡因能够跟腺苷受体结合,从而使得一部分腺苷被大脑“屏蔽掉”——腺苷需要跟受体结合才能向大脑发送信息,咖啡因相当于抢占了它们的位置。
但是,咖啡因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它只是阻碍了腺苷的发信通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只能给你一种“提神的错觉”。
再比如:为什么冥想能够放松、减轻压力?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冥想能够让你专注于当下,从而减少脑海中不必要的念头和想法,暂时清空后台。
诸如此类。
同样,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会有一个困惑:
为什么有时感觉一天非常忙碌,但同时又很充实,不但没有疲劳感,反而会觉得“意犹未尽”;而有时候,明明感觉一天啥都没干,却感到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做?
到这里你应该就明白了:当我们感到“充实”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做成”了很多事情。既然做成了,那一方面,这些事情就可以从我们的后台中被清理出去,不至于成为我们的负荷;另一方面,这种“做成事情”的成就感,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满足、愉悦和幸福。
反之,有时候,虽然感觉一天啥都没干,但正是这种“没做成”,使得大量的任务和想法堆积在后台中,通过“契可尼效应”,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时时刻刻“反刍”,从而产生疲惫感。
所以,通过这些现象,你应该可以理解:如何摆脱疲惫感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两点。
一方面:从认知层面入手,尽量让自己专注于“当下”,减少脑海中的担忧、焦虑和烦恼,尽可能降低大脑的负担;另一方面,从多巴胺和血清素入手,通过调节它们的水平,来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这也就是我们可以考虑的策略。
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疲惫呢?
简化决策
每一天,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决策,小到穿什么衣服出门、吃什么早餐、做点什么来消磨时间,大到这个报告怎么写、确定什么选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实际上,无论决策大小,它都是一种权衡的过程。一方面,这个过程会占用认知资源,消耗我们的能量;另一方面,一个决策完成后,实际上不会全部从大脑中释放出来——可能还会有一点点残留,比如“这个决策对吗”“我是不是选错了”,诸如此类。
这就导致了:在一天里面,你做的决策越多,就越容易让大脑后台“超负荷”,从而陷入疲劳和烦躁之中。这就叫做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2011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美国法官做出的1100个假释裁决。他们发现,一个人能否获得假释,影响最大的并非他们的罪名、背景和供述,而是法官作出裁决的时间:早上判决的案例中,超过70%获得了假释;而下午宣判的案例中,只有不到10%获得了假释。哪怕后者有些罪名更轻、刑期也更短。
原因很简单:经过一整天的审判和思考,法官们到了下午已经疲劳不堪,因此,他们会轻视犯人的供述,更加草率地下达判决。
所以,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不要在晚上作出重要的决定。”原因也是一样的。
如何应对决策疲劳呢?一个思维方式是:简化自己需要做出的决策。
我会竭尽所能珍视自己宝贵的脑力,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琐碎的决策,尽量让它们“绕道而行”,不过多占用我的思考空间。要么,我设定一套规则直接应用;要么,就随意选择一个选项,不在此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
何谓设定规则?举例来说,“当基金下跌至某个点位时,就买入一定比例”便是一个简洁明了的规则。通过实践获取反馈,不断调整、优化这一规则,我便能将决策权交给规则,避免自己反复思量、权衡利弊。
再如,吃什么、穿什么、如何打发时间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更不必多说。要么随意抉择,要么交由他人决定即可,绝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脑力。我的精力,应当留给那些真正至关重要、需要深思熟虑和权衡的问题。
分解任务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每天总有大量的任务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喘不过气。可能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可能是一次出差安排,可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可能是一个陌生的新客户……
尽管许多任务无法立即着手处理,但它们却始终萦绕在心头,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牵挂。这是导致“心累”最为常见的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我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分解,并将它们写下来。首先,将这些盘踞在脑海中的烦恼和事项一一记录,将它们“逐出大脑”。然后,对它们进行细致分解:我可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大概在何时完成。最后,准备行动时,只关注第一步,暂不考虑其余步骤。让自己“先做了再说”。
这一方法能有效地告诉大脑:我已经将它铭记于心,我能轻松应对,无需再忧虑。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扰源自何处?源于想得太多。许多明明可能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却总是担忧;许多明明并不复杂的问题,我们却总是害怕、烦恼……
换言之,我们的恐惧往往并非来自对象本身,而是源自对不确定性的畏惧。因此,这一做法能够破除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让我们明白:它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只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即可应对。
尽管每一步或许都不那么容易,但没关系——每分解一次,就能降低一些不确定性,减少一些复杂度。如果任务仍然庞大,就再次重复这三步,一步步分而治之,最终攻克。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窍门:对于信息不确定的事项,我通常会分解成“某月某日与某某沟通,确定某某事项”。然后,将我想知道的问题简要列成一张表,届时直接填写。对于较为麻烦的事项,我一般会先挑出最难啃的那一步,安排好,其余部分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有件事情颇为繁琐,处理过程中需要我前往上海一趟,我就会先将它拎出来,大致安排在某一天至某一天之间,其他事项再围绕它去安排。如此便能安心许多。对于需要等待结果的事项,我通常会考虑好“应急方案”,即“如果结果不如意,我该怎么办?”无需做得非常完善,只要先想好方案,写下来,让自己知道“该如何行动”即可。
这些小窍门,能够有效地将焦虑转化为行动,帮助你减轻大脑的压力。
化零为整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整天下来,都在忙着处理各式各样的琐碎事务:回复群聊、撰写邮件、调整数据、修改文档,反复确认需求、传递信息……
要说什么都没做吧,也不尽然;但要说做了什么吧,又实在难以言喻。
要牢记一点:我们的产出和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整块”的事情所决定的。许多琐碎的事情,并非不重要,但一方面,它们的价值的确有限;另一方面,它们会造成大量的“思维碎片”,堆积在大脑里,大大加重大脑的负担。
尤其是当我们不断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时,每切换一次,都需要耗费一部分资源去调整状态、“重新加载”,这就会导致整块的信息变得支离破碎,大大增加了占据的“后台空间”。
很多时候,这正是让我们感到精疲力尽的主要原因。
因此,一个管理时间和精力最基本的技巧便是:将碎片化的事情,尽可能集中到一个时间段一起做,从而腾出整块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能否在每天中专门腾出几个时间段,用来处理所有沟通的事务?每次沟通时都可以思考一下:我如何才能将信息一次性讲清楚,尽量减少来回确认的次数?如果一件事情需要5-15分钟去完成,不妨思考一下:它必须现在做吗?能否放到其他时间段,与其他事情一起做?如果发现自己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不妨问问自己:这些事情都很重要吗?我能否把别的放一放,先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
养成这个习惯后,你会发现:每天的事情还是那么多,但似乎并不再那么令人厌烦了。
保持专注
这里所说的专注,并非指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上、一刻都不能分心——这是难以实现的。而是指要想清楚,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的事情,我能否拒绝,或是尽量延后,先不予理会?
这也正是我常常提到的:尽量减少“要我做”的事情,专注去做“我要做”的事情。
许多朋友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这需要你去拒绝别人(尤其是对于高度敏感者)。但这是必须克服的一步。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别人都无法为你负责。
因此,我常常说:决策的本质并非从好的和坏的里面选一个,那毫无意义;而是要么从两个坏的之间,选择一个“比较不坏的”;要么从两个好的之间,舍弃一个“不那么好的”。
但如果你纠结于损失厌恶,想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好,想要一切兼得,很多时候只会让自己陷入超负荷的境地,难以自拔。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你背负的东西越多,就越难以把它们都做好,从而状态会越来越差,导致最终的效果也更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要跳出这个循环,就必须舍弃身上过多的负担,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不来”“不合适”。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奖赏期待
何谓奖赏期待?简而言之,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多播撒一些可能性的种子,让自己收获不经意的喜悦。
举个例子:我一直很提倡一个“5分钟给予”的做法,就是每天在生活中,花大约5分钟的时间,为别人伸出援手,给予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
当你为别人提供帮助时,你会收获一种基于良好“社会联结”的幸福感;而当别人从你的行为中受益,向你道谢时,你又会获得强烈的反馈和满足感。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预期奖赏”,来激发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受到积极和正向的情绪。
除了“5分钟给予”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告诉自己:如果工作顺利,就给自己买一个一直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小奖励。这能使我们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保持良好的多巴胺水平。
再如,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让自己怀揣“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获得新的生命体验”的期待,从而有力地抵抗日常生活的慵懒和疲惫感。
这些,都是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有效方式。
适度放松
最后,我们来轻松聊聊,如何通过恰当的放松方式,提升大脑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多沐浴阳光吧!日光如同神奇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宁静而柔和。尤其在这个“季节性情绪失调”频发的季节,多到户外阳光下漫步,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疗愈良方。
别忘了多运动。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显著提升血清素水平,有效缓解焦虑、压力,增强幸福感。只需每周坚持120分钟的有氧运动,你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改变。
另外,高强度的运动也能带来独特的好处。它能产生内啡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舒爽”。
当然,看一些有趣的视频也是不错的选择。前文提到,长时间持续思考会导致腺苷堆积,产生疲惫感。因此,我常在工作间隙准备一些小视频,比如旅行、风景和美食的纪录片。这些视频既不易上瘾,又能让我们领略到世界的奇妙,还能得到有效放松。值得一提的是,国外也有不少相关研究,其中很多都聚焦于“可爱小猫咪”的视频。结果不出所料:工作间隙看看“可爱小猫咪”,能有效缓解疲惫,提高工作效率。
饮食方面也需注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一些氨基酸均衡的高蛋白质食物,如肉、蛋、奶等,它们能为身体制造血清素提供充足的原料。
此外,我还建议建立一个“能量仓”。一些正向的激励和反馈,能帮助我们恢复动力、调整状态。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收集起来,当状态低落时翻出来看看,给自己加油打气。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同样受到困扰的你,注入一缕温暖的能量。生活确实不易,但正因为不易,我们才更要学会好好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