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像素日臻极致、各类拍照APP层出不穷的当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称为“摄影师”,众多朋友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传自己的照片,分享生活的点滴。然而,也有不少人以“不上相”为借口,对自拍或他人拍照避之不及。其实,那些认为自己“不上相”的人,多半曾因照片中的自己而受过心灵的创伤。每当看到大合照或被偷拍的照片,内心总会涌起一阵疑惑:“这个丑东西究竟是谁?”“平日里镜子里那个风度翩翩的帅小伙或人见人爱的美女,怎么就不见了呢?”冷静之后,我们不禁会深思:自拍、他拍、镜子中的自己,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模样?换言之,我们真的清楚自己的长相吗?
人眼、相机,都怎么看世界?
要探究这个问题,首先得从人眼与相机如何观察世界说起。根据中学物理的知识,我们的眼睛捕捉物体,是依靠晶状体对物体射来的光线进行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理成像,再由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后,最终形成我们所见的视觉世界。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则由一个玻璃透镜组成的镜头和感光记录影像的元件构成。人眼接收并传递给大脑的,其实是一个倒立的二维图像,这与照相机的原理如出一辙。然而,我们聪明的大脑能够自行处理信息,将看到的二维图像在脑海中构建成一个“三维世界”。而照相机的成像,还停留在“被动”记录的二维平面上,因此,视觉差距就此产生。当我们观看他人拍摄的照片时,大脑会根据记忆中的拍照场景进行脑补,所以“二维”与“三维”的视觉差距似乎并不那么明显;但当我们改变拍摄焦距时,变化就显而易见了——不同焦距下,人脸的大小甚至精神状态都会有所差异。除了焦距,色彩感知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你可曾记得,面对当空明月,你拿出手机想要记录这份美景,却总是无法拍出眼中那皎洁的月光?这便是人眼与相机对色光感受的差异。由此可见,拍照对人眼所见事物的还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随机事件。
若论还原度,镜子当属佼佼者。
再来说说手机前置摄像头与照镜子的效果。为了让消费者在较小环境、较近距离里自拍时能够拍出更多的景物,许多手机前置摄像头都采用了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拍摄时可以尽可能地捕捉到更多的背景,但它的致命缺陷就是会夸大前景,造成严重的透视畸变——离镜头越近,被拍摄对象的失真就越严重。在自拍时,人的鼻尖距离照相机的距离比面部的其他部分大约近2.5厘米,因此鼻子在照片中会显得出奇的大。近距离拍照,不但窄脸会变宽脸,眼间距、鼻子也会被拉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用原相机自拍后都会沉默不语。再加上前置摄像头都是镜像设置,拍出来的照片将我们的左右脸翻转了,而大多数人的左右脸都是不对称的。照片与我们的视觉习惯截然相反,自然怎么看都觉得怪怪的。
再者,如今的手机像素在不断提升,你脸上的黑眼圈、痘印等瑕疵都无所遁形。这就好比拿着放大镜在脸上反复扫描,怎能好看?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原相机前置摄像头背后,都有一颗被伤透的心。然而,当我们照镜子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镜子的场景与在阳光下看东西一样自然。当任意光线或灯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后,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我们从镜子里能看到一个与自己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的虚像。从原理与影响因素的多少来看,镜子成像的精准度和还原度都要高于相机。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论还原程度,镜子>相机(手机后置摄像头)>手机前置摄像头。
但,镜子就真的不会说谎吗?其实,镜子本身不会说谎,说谎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大脑。回想一下,有时候看镜子里的自己,是不是越看越帅,越看越美?这其实是大脑自动开启了“美颜”功能。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曝光效应”,表现为人们会更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事物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频率越高,我们就会越喜欢它们。所以,当你看自己时,会越看越好看;当你看颜值不高的物件时,看多了好像也没那么丑了。说到底,大脑才是糊弄学的鼻祖!
其实,动态的你才是最美的。
加州大学心理学家博斯特及其团队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参与者对2秒钟的视频以及从这些视频里截下的1200帧静态图打分,评价视频或图片中的20个人有多好看。结果发现,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比在静态图中要高。
研究发现,大脑在演化加工动态脸的过程中,会将不同位置、不同侧面的同一张脸进行平均化,而平均脸比单一侧面更有吸引力。大脑为了省事儿,自然更喜欢、也更容易识别动态面孔,所以人们就会觉得动态脸更好看一点。
相比之下,照片中的自己看起来很死板,也是因为大脑对静态人像会花费更多时间去识别,而照片中定格的人物与突出的面部缺陷,完全没有给大脑留下脑补PS的空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照片总是没有真人灵动漂亮,也说明了照片里的自己不好看也不要紧,因为别人眼中的你总是比照片里的你好看得多。那么,怎样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呢?你只需要用相机或者后置摄像头对着自己录像,为了避免广角畸变,我们与摄像头一定要保持适当距离。看看工作、做家务、运动时的自己长什么样,视频中的自己大概率也是别人眼中最真实的自己!
(陆飞瑶荐自《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