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路过某家小店的你,耳边突然飘来那首耳熟能详的“神曲”。随后,虽然音乐声已戛然而止,但你的脑海里却像按下了循环播放键,某一段旋律不停地自动回响,让你在做其他事情时,一不留神就跟着哼唱出来!关键是,你明明不想这样,甚至一度努力尝试阻止自己,却依旧无法摆脱这魔性的旋律……如果你出现了这样的“症状”,请不要惊慌,这只是再正常不过的“耳虫”现象。
所谓“耳虫”
“耳虫”其实是德文Ohrwurm的直译,形象地将“爬进”脑中的音乐比喻成一只虫。这种由“耳虫”引起的感觉,被称为“认知瘙痒”,让人忍不住想去“挠”(回想),非常贴切地总结了“洗脑神曲”的魅力所在。耳虫现象几乎影响着每一个人,有研究显示,高达91.7%的人曾有过被“耳虫”钻进耳朵的体验。那么,耳虫为何具有如此大的魔力呢?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当他们对受试者播放耳熟能详的歌曲片段时,受试者的听觉皮层会自动补完剩余的歌曲。换句话说,即便歌曲片段早已结束,他们的大脑仍会继续“播放”。这些曲子就像是在人们的大脑中不断地“挠痒”,而止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停地在脑中重复播放这首歌,于是你便陷入了洗脑神曲的无限循环之中。
研究发现,有时候你本不会想到某首洗脑神曲,但如果被事先告知禁止去想它,或者你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它,反而越会去想它。因为在你确保自己真的没有在想这首神曲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知不觉地去想它了。
多数时候,耳虫并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因为它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如果像前文描述的那样,耳虫流连不去或者反复纠缠,也确实会让人感到烦躁。那么,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哪些歌曲容易成为“耳虫”?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哪些歌曲容易成为“洗脑神曲”,哪些则不会。瑞士卢塞恩大学应用科学与艺术系的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分析了50多首流行歌曲,将那些被不同人提到三次以上的曲调认定为“耳虫”。结果发现,耳虫曲调中的音符节拍通常较长、音程较小,拥有这两个特点的乐曲难度低,一般人都容易掌握并熟悉这种曲调。
而英国伦敦大学的另一个团队,则总结了“耳虫”神曲的三个关键特征:拥有欢快的节奏、简单的旋律以及一些特殊的音程。前两者保证了曲子足够简单,从而让大脑容易记住;第三个特征则让曲子在保持韵律简单的同时,又能够显得与众不同。
确认了耳虫的存在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易受到耳虫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音乐家、思维活跃的人或者压力过大的人,比普通人更常出现耳虫现象;从性别方面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触发耳虫。此外,当你短时间内大量接触音乐,比如刚听完演唱会、听了很长时间的车载音乐,或者一整天都在听同事、同学哼唱神曲,那么耳虫也会悄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如何摆脱“耳虫”?
了解了上述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寻找方法摆脱耳虫的影响了。首先,听一些不具备耳虫特点的歌曲,让其他歌曲取代耳虫,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其次,如果你确实喜欢这首“耳虫神曲”,不妨反复听完这首歌的整曲。因为神曲中引发耳虫的旋律,一般都只是整首歌曲中的一小段,所以听完整首乐曲反而会减轻耳虫效应。另外,当耳虫在你脑海中出现时,不要过于关注它,也不要刻意逼迫自己去忘掉它——不听、不想、不理,慢慢地,它自然就会消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