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读书会,与会的人渐渐熟悉起来,我们经常聚在一起畅所欲言。
有一次,朋友感慨万分地说:“我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心理学其实是没有用的……”
他话音未落,马上有人接话:“不过我觉得心理学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可以让网站的设计更吸引人,让产品变得更有趣味性……”
旁边的人连连点头:“对对对,我们做培训工作,经常和人打交道,也需要了解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呢……”
话题瞬间就从“为什么心理学没用”转到了“心理学如何有用”上,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早已无人记得朋友当初为何会说心理学没用了。
心理学究竟有没有用,这当然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这种对话形式,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表面上看来,接话的人像是在回应对方——毕竟他也在讨论“心理学有没有用”。但实际上,他却悄然发起了一个新的话题。话题的走向,从原本的质疑变成了肯定,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后一个话题是他所擅长的,他期待着别人能给予回应。
为何我们总是不愿直接回应别人,却偏偏喜欢开辟新话题呢?我琢磨着,这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焦虑的情绪。对于那个认为“心理学有用”的人来说,“心理学没用”这一观点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会冲击我们原有的认知体系,因此我们会本能地将其视为一种威胁。而对议题的修改,或许就是为了缓解这种焦虑。这种修改往往十分微妙,有时候我们甚至难以察觉。然而,如果每次都把新议题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旧议题,那么对话就会变成自说自话,表达也会沦为自我重复。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得知,一个学心理学多年的人,为何会觉得心理学没有用?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还是只是想发发牢骚?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果心理学真的没用,那他认为什么才是有用的呢?
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倾听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它要求你放下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才能真正听到对方在说什么。
中午在餐厅吃饭时,我听到了旁边一对夫妻的对话。
妻子说:“这几天我没睡好。”
丈夫回应道:“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接着说:“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又安慰道:“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妻子沉默了。
这是一段再平常不过的对话。妻子一直试图跟丈夫表达,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从而关闭了对话的通道。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许已经不新了)。他一直在努力将这些新的体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中。他还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就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如果这时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会感到不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安慰你吗?”
批判也需要好奇和理解。然而,大部分人所做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批判,而只是努力证明自己原有的想法如何正确罢了。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证明自己正确,要远比了解新东西重要得多。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阿里云“教父”王坚博士的访谈。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大部分人的知识结构是不变的,他们不自觉地把所有新的东西都纳入到原有的框架中,因为那样不痛苦。而我呢,我一直在打破自己的知识框架,不断演进。”
其实,知识的演进如此,技能的学习如此,对人的接近和了解也同样如此。只有你愿意放下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想法,你才有机会吸收和接纳新的东西。这也像死去和重生一样,我们的思想就在这样解体、重构的过程中,不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