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前两年,我有个朋友参与了一个所谓的“养生黑茶”生意。当时我正好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诈骗案例,就赶紧去提醒他。可这位朋友怎么也听不进去。我跟他说黑茶的功效没项目宣传的那么神奇,他却坚信自己参与的这个特殊;我指出在正规平台上找不到这个项目的信息,他却认为赚钱的好机会不可能轻易被大众知晓;就算我把别人受骗的事例摆出来,他还是坚持说那和他参与的项目不是一回事。劝到最后,我只能作罢。没过多久,那个项目就被查封了,朋友也亏得一干二净。
你有没有留意到,身边那些特别固执的人,大都有相似的特点。他们做决定时总是我行我素,完全不听他人劝告。直到四处碰壁,摔得头破血流,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荒唐。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其实走到黄河边的人,都是不知道黄河在哪儿的人。他们的固执,表面上看是性格问题,实际上却是认知局限导致的。
一
日本银行家半泽在处理众多贷款事务中,对一家钛合金气门制造厂印象深刻。该厂产品品质上乘,但因产能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半泽提出贷款附带条件,即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产能,却遭厂长断然拒绝,厂长坚信钛合金气门加工需专业技师手工完成。殊不知,数控技术早已使机械加工在效率和精准度上超越人工。多年后,半泽感慨厂长的固执源于对技术发展的无知。
固执往往源自无知,而灵活变通则建立在广博见识之上。认知浅薄之人,思维也易僵化,他们无法洞察事物本质,不遵循规律,总是以狭隘眼光看待世界,即使他人指出问题,也顽固不化。莱蒙托夫曾言:“脑子里只是装满自己的人,正是最无知的那类人。”若不能接纳多元观点,便容易将个人想法视为唯一准则;若无法突破思维局限,便只看到眼前一条路。那些固执己见的人,终究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不足付出代价。
二
乔布斯曾主导过一个电梯项目的设计工作。他突发奇想,提出一个大胆的创意:电梯内不设置任何按钮,就像他设计的手机那样简洁。然而,这个想法遭到了团队成员的普遍反对,大家觉得这种设计太过古怪。但乔布斯坚持己见,坚信自己的极简设计理念不会出错。无奈之下,设计师们只好设计了一套特殊算法,让电梯在每一层都自动停留片刻。结果,这种电梯的运行效率极低,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事后,乔布斯也承认自己没有深入了解电梯的实际使用场景。
主持人马丁曾说:“固执,不是一切尽在掌握时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状态下的自负。”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不足以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时,他往往只能凭借直觉和过往经验来行事。即使面对正确的观点和建议,他也不愿意接受,总觉得真理只在他自己手中。
有位博主在一家公司负责系统维护工作。一次,公司系统出现数据中断的情况,负责的同事联系了软件供应商进行检查。供应商检查后表示软件没有问题,建议检查硬件。但这位同事是软件工程专业出身,对硬件不太了解,他坚持认为自己遇到过很多类似问题,最终都是软件故障导致的。于是,软件供应商只好继续检修,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其他同事也觉得应该检查一下硬件,但他就是不松口,坚信是软件出了问题。最后,博主瞒着他偷偷找人检查了硬件,发现是网关硬件版本过旧。更换网关仅用了半小时,就轻松解决了这个拖延了近半个月的问题。原本还倔强的同事,这时也无话可说了。
罗振宇曾说:“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不同观点的兼容程度。”如果一个人总是给人留下固执的印象,那只能说明他缺乏足够的见识去考虑更多的可能性。人的视野总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固执己见,最终只会陷入思维的僵局,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三
看到过一个挺贴切的比喻。现代人在打火机和钻木取火两者间,肯定秒选打火机。但若遇到住在山洞里的原始部落人,就会发现他们特别顽固。不管你怎样夸赞打火机的便利,他们还是坚持用老办法钻木取火。因为他们的眼界,仅限于那小小的、昏暗的山洞。这就是典型的“山洞思维”。有这种思维的人,死守着过时且肤浅的认知,对其他可能性一概拒绝。只有放下内心的固执,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走出山洞,见识广阔世界。
哈佛大学的教授茱莉亚·达尔,曾是全球辩论大赛的佼佼者。但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曾是个特别固执的人。对于自己认定的事,她会用她那出众的口才把反对者说得哑口无言。直到有一次,她没做足前期调研,就强行推进一个教研项目,结果课题组损失惨重。这件事后,她深有感触地说:“若没有深入了解本质,你所谓的坚持立场,可能只是在低层次上自我损耗。”放下固执和偏激,并非失去主见,而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在包容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