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察言观色”常被误解为贬义词,许多人一听到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阿谀奉承的小人形象,下意识地将其与“巧言令色”划等号。但实际上,察言观色是一个中性词,它的本质并非溜须拍马,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和脸色,洞悉其内心的需求。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这一能力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职场的本质——价值交换,还是人脉的建立,都离不开对他人需求的了解。若连对方的需求都不清楚,又何谈为其提供价值、获得升职机会呢?因此,需求是一切问题的原点。
了解需求并非易事
很多人认为了解他人需求很简单,不过是察言观色、低声下气、投其所好。然而,察言观色只是最末端的方法。以中医为例,把脉虽看似神奇,三根手指一搭就能说出病情,但实际上,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把脉更多是一种形式,医生是综合病人的气色、病情描述以及针对性询问来判断病情的。再看集市上算命的“大师”,他们之所以让人觉得算得准,是因为从求卦者的年龄、着装、谈吐、所问问题以及对回复的反应中,捕捉到了其内心的期盼和恐惧,然后说些好听或恐吓的话,提出所谓的解决方案,诱导求卦者掏钱。由此可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需求绝非易事。
了解需求的成熟方法论
尽管了解需求困难重重,但也有成熟的方法论可供借鉴。例如顾问式销售技巧——SPIN,它包含四个方面:
背景问题(Situation Question):找出有关客户在日常运营或当前项目开展方面的现状、机会或关注。
难点问题(Problem Question):发现和理解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或不满。
暗示问题(Implication Question):揭示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将会给客户带来的后果、作用或影响。
价值问题(Need-pay off Question):了解和引导客户对于解决问题的回报、效用、价值或意愿的看法。
当能够准确回答这四个问题时,就意味着对客户的购买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说,做销售,会说的是新手,会问的是能手,会听的是高手。
察言观色的前沿方法
既然察言观色是末端技术,那么有哪些更前沿的方法呢?以下分享三条实用方法:
情报分析法:信息就是权力。在职场和客户关系中,若想占据主动,就需要有自己的“专属间谍”。比如在战争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科学决策也需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准确的情报之上。很多人不知道给领导或客户送什么礼,此时最该询问的不是旁人,而是领导身边的亲戚朋友、司机秘书。如果不认识这些人,就应该找机会结识。历史上,丞相们为获取情报,都会和宫里的娘娘、太监搞好关系。结识这些人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小恩小惠、提供情绪价值等,这样能帮助我们获取准确情报,了解领导需求。
大数据档案法:如果暂时找不到“间谍”,就需要做一些细致复杂的工作——搜集领导的“大数据”,建立“一人一档”。比如和领导一起吃饭时,留意他爱点的菜、吃得最多的菜;了解领导抽烟的喜好、频率和购买渠道;关注领导正在关注的事物、阅读的书籍等。掌握这些信息,下次点菜、送礼或交流时就能投其所好,做事也能事半功倍。
试错迭代法:当既没有“间谍”,又没时间建立大数据档案,还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领导看法时,试错是个可行的办法。发现错误后及时调整方向,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一定非要自己亲自试错,像历史权谋剧中,聪明人会先煽动别人上书,试探天子的想法,再据此调整自己的上书策略。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还可以换位思考,利用同理心琢磨对方的需求,想想“如果我是XX,我需要哪些帮助,我会采取哪些行动”。
这三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收集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更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心思。虽然不能保证做事万无一失,但至少能避免犯忌讳,不犯大错,毕竟有时候,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