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关系内耗根源:打“移动靶”
熟悉我的朋友都经常感慨,我是她们这辈子见到的内耗最少的人,甚至可以说很少见到我这样“内耗为零”的人。总有周围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内耗”,但这个问题我经常无法回答,因为我不知道她们在内耗什么。我平时太忙,也很少能坐下来和朋友聊聊她们到底在内耗什么。直到昨天,在一个商务宴请上,几个朋友闲聊“水象星座”,她们开始讲水象星座多么内耗。我就问她们内耗什么,她们说是在乎别人怎么想,或者是在考虑自己是不是被对方喜欢,或者是这件事有没有做错。我一下子顿悟了:她们在打移动靶!她们内耗的原因,是因为她们在人际关系上打移动靶!这就是她们一直在纠结的原因!而我,从来只在人际关系上打固定靶,这就是我不内耗的原因。
二、“移动靶”与“固定靶”:商务交往案例
那么什么叫“移动靶”,什么叫“固定靶”呢?我们先从两个例子来说:一个例子是商务交往(事业),一个例子是约会(感情)。
先讲商务交往:假定你在一个年会上看见了你在事业上的偶像,你早就想认识他了,你觉得他写的书特别好,而且他的理论非常深刻。
作为一个固定靶的人,我的内心是这么想的:
我要上去跟他打招呼,我要跟他表明,他写的东西我都看了,写得特别好。
我要显示出尊重和崇拜,还要认真听他说话,给他全部的注意力。
我要让他明白,我是真心崇拜他。
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到对方和场合,不要太唐突,说话做事要跟场合适配。
大家可以看到,固定靶的目标都是自己可控的:我只要把我想传达的善意和信息,明确地传达出去了,尽最大努力保持礼貌和场景合适,对方能明白我的尊重和认可就行了。我不考虑对方怎么想我:他是否觉得我聪明、厉害,是否想跟我交朋友——这些都是移动靶。
而移动靶的人在上去跟自己事业上的偶像说话的时候,会想:
老师这么厉害,他会不会不理我?
他作为一个人,是不是跟书上不是一个人?我会不会塌房?
他会不会觉得我太笨,或者水平太低,或者问题太蠢,不想理我?
会不会加了他微信,他不会回我信息?
等等,她们内心会纠结一万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移动靶。因为对方的反应,跟他的人生经历、他当时的情景、他那几天的心情、他到底有多忙都有很大关系。他不理你,很有可能跟你的行为一点关系都没有,很有可能是发生以下任何事情:
他最近遇见了很多大事,头脑里正在盘一些策略;
他刚刚跟主办方闹了一些不愉快;
他公司里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今天早上,他的领导跟他说了一句话,他正在想是什么意思;
家里有人生病了;
着急要上厕所。
等等。这些东西都有可能决定了他当时的反应,与你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可能做得都非常对,非常合适,但是他因为上面这些超出他自己和你的掌控范围的事情,没有理你。不论是谁,都不可能控制天气。同样地,不论是谁,都不可能控制这些移动靶。
三、“移动靶”与“固定靶”:感情案例
再来举一个感情上的例子。比如你喜欢一个男生,你想和他建立恋爱关系。那么固定靶的人想什么呢?固定靶的人只想这样几件事:
我能不能跟他说句话。
我能不能坐在那里听他说话,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
我能不能合适而正确表达出来,“我很珍视他”这个意思?固定靶的人,不会把“如何让他喜欢我”当作自己的目标。
为什么呢?很简单,“他也喜欢我”这件事就是一个移动靶,跟很多因素有关。就算你是个大美人,你每句话都说对了,每件事都做对了,他也有可能就是不喜欢你。他可能就喜欢一个处处不如你,长得比你丑,学历比你低,收入比你少的女人。你可能想不到真实原因,但是真实原因很有可能是他喜欢的这个女孩,跟他一样都是南方人,她做的甜豆腐脑让他想起来自己的外婆,他就因为这个味道喜欢她。
你可能听到这个都震惊了,首先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甜豆腐脑,其次你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这个重要。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我们是不同家庭长大的,我们是不同父母养育的,我们童年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塑造了我们的偏好。
我的妈妈喜欢高大的孩子,我爸爸喜欢吃炸酱面,我们认为宏伟壮丽就是美,我们就喜欢大口吃肉,我们喜欢高谈阔论。这一切都塑造了我的审美:我喜欢长得高的人,我喜欢吃得多的人,我喜欢高谈阔论的人,我喜欢大声哈哈笑的人,我喜欢读书多的人,我喜欢头头是道的人。
但是另一个人的妈妈,是精致美人,一直告诉他要细嚼慢咽,要注重细节,要等所有人坐下来再吃,他们喜欢江南水乡,他们喜欢安静,他们喜欢少说话。那这一切就塑造了他的审美:他喜欢精致的人,安静的人,他不喜欢插嘴的人,他喜欢一个人盯着窗外看。他还喜欢甜豆腐脑,咸粽子,与你喜欢的咸豆腐脑和甜粽子完全相反。没有任何审美偏好是错的,只是所有这些塑造了人的爱好,这些爱好是经年累月的体验:在他遇见你之前,他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偏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追求几十年偏好与你不一样的人,会使得你的所有努力都成空。
还很有可能,你长得特别像他讨厌的某个人,或者你做的一件事让他想起来幼年的一个伤害——这些以往的历史都跟你无关,但是他就是不喜欢你。所以,“我要让他喜欢我”——这种目标就是移动靶。
我经常看到很多营销号,不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情感营销号,出什么“如何让你喜欢的人也爱你”的视频,我觉得这种视频都是无稽之谈。这都会让人浪费无数的时间:我们没有人能无限地去打移动靶。我们只能打固定靶:我已经把我的真诚的信息发出去了,如果对方不接收,我就换一个人打固定靶。
并不是我不希望别人喜欢我,也不是我知道别人不喜欢我,我不会失落:我希望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喜欢我,我更希望我喜欢的人也喜欢我。但是希望不能是目标。就像是我希望天气好,但是天气好不能成为我的目标一样。
如果我把“让对方喜欢我”当作目标,那么我对自己不公平,对他人也不公平。对自己不公平的点在于:我为什么要求自己打移动靶?我这不是难为自己吗?有人能做到这个吗?有人能理解其他所有人的成长背景,并且根据别人的成长背景,来改变自己吗?对他人不公平的点在于:为什么别人的成长经历和审美偏好,在你这里得不到尊重呢?你非要拧他过来呢?你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和他的偏好。
四、聚焦固定靶:人际交往提升之道
有人说,我就喜欢纠结,我打移动靶不觉得难受,我不觉得我需要改。这里我还要说一点,就算你打移动靶不难受,长期打移动靶也不利于你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提升:因为它不会给你正确的反馈数据。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打“固定靶”,那么我们收到的多数反馈都是可以用的。比如我的目标是,让别人都觉得我尊重她。那么我就会把“尊重人”这个信息需要什么行为,作为我的目标,不断改进,比如我把以下行为定义为尊重:
永远比约定的时间早到。
永远记住对别人的承诺。
有事永远提前通知。
说错了话,我一定马上当场道歉。
跟别人聊天,尽量不看手机,给别人全部的注意力。
我会检查我这些行为,而且别人就会给你反馈:她们会说你很尊重她们,说你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这就证明你发出的信号是正确的。因为你只在测试一件事:我的信号能不能被人接收。我发出去的信号,是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固定靶只测试一个变量:我做得对不对,别人能不能接收到我的善意和真诚。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你很善良、很真诚,那么你已经成功了,你就根据大多数人的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固定靶就可以。
如果你总是打移动靶,比如你把“他一定要喜欢我”当作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得到的反馈就永远不清楚,你的数据都是混乱的: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喜欢你——是你发出的信号有误,还是他的成长经历跟你不一样,还是因为他讨厌你某个行为(即便这个行为不是你的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固定靶是只测试一个变量,而移动靶是同时测试很多变量,你不论失败还是成功,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或者为什么成功,所以你永远在内耗。
所以,在这种混乱的数据和测试中,人就会形成各种混乱的价值观和混乱的行为:比如有人认为,男人就该“晾着”,经常有小朋友说什么“断联之后晾着他,他就会喜欢我”。有人认为,我应该让他嫉妒,所以我要多找其他男朋友给他表演看,这样他就会喜欢我。其实这只是在内耗你自己:因为你做的这些东西,且不说幼稚不幼稚,耗费不耗费精力,主要是它就跟在大海航行没有指南针一样,属于用一种比较抓马的行为去同时调好多种变量的混乱实验,这就成了“无头苍蝇”的行为了。
五、精准传达:社交修炼的核心
同样地,我们对待其他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只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行为,争取让自己给别人散发的信号,是越来越准确的。如果我想帮助你,我就能散发出“我想帮你”的善意信号;如果我没有能力帮你,爱莫能助,我就能把这个话说得非常明确,你也能够真正明白我的意思,不会误解我是推辞;如果我觉得你这件事做错了,但是我告诉你是因为我喜欢你,我想给你一个反馈,我也可以非常明白地把这个意思传达,不会让你误解我是故意挑刺。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准确,并且传达得合适,已经是一个很高难度的社交技巧了,需要一辈子修炼。固定靶其实也并不容易解,它也像非常难的数学方程一样,很多时候越修炼越深。但是移动靶是无解的:让你喜欢我,让你一定成为我的好闺蜜,让你按我的想法去做事——等等这些目标,都是无解目标。人内耗的来源,就是一直在思索无解目标。
把数学题当目标的人,会得到乐趣。把“天上出现彩虹”当目标的人,会魂不守舍。但这世界的道理就是:再魂不守舍,彩虹也不会因为你盯着天空就出现。只有当你定下心,低头认真解了几百道数学题之后,一抬头才会发现,彩虹就挂在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