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就是一场由无数次选择编织的旅程,每一次抉择都如同画笔,勾勒出不同的生命画卷。
从幼时选择哪所幼儿园、小学,到青春期的文理分科,再到高考后的大学与专业抉择,这些关键节点上,或许有父母的指引与帮助。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毕业后的职业道路、婚姻伴侣的选择,乃至工作中的跳槽与岗位变动,这些重大决策越来越多地需要我们独自面对,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权衡与抉择。
在这条充满选择的人生路上,有人步步为营,顺风顺水;也有人频频回望,满是遗憾,总在假设,若当初选了另一条路,是否会更好?
那么,面对选择,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选择时应考量哪些因素?又该如何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
今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依旧采用分点阐述的方式,逐一剖析:
01 当下之选,皆是彼时最优
我们时常追问,何为正确之选?何为错误之路?是该选这个,还是那个?
实则,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选择并非无限,甚至在某些时刻,我们几乎别无选择。
即便看似选择众多,也可能只是些微差异,难分伯仲。
比如高考后的择校,你可能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西职业技术学院间徘徊,或是在北大青鸟与山东蓝翔的培训课程中犹豫不决。
你总以为选择无限,实则不过是在有限的选项中做出权衡。
我们常幻想,若当初选了另一条路,定会更好。比如婚姻,若选了另一个人,或许会更幸福。
但真相是,每个人在当下的选择,都是基于“当时情境”的最优解。
比如那位选择了乡镇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发现与单位环境格格不入,心生悔意。
可当初那选择,难道不是你自己的决定吗?即便是父母代劳,那又何尝不是因为你缺乏选择的勇气,只能将命运交予他人?选择前,你难道对乡镇的艰苦条件、复杂人际、微薄薪资、遥远距离一无所知吗?
其实,你多少是有所预感的,只是不愿面对,不愿踏入私企的波涛汹涌,不愿面对毕业时的就业窘境。
国考、省考时,中央部委、垂直单位、省市区岗位琳琅满目,但你或无缘报考,或名落孙山,最终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乡镇岗位,以解决燃眉之急。
所以,别再自欺欺人,别再后悔,别再归咎于当初的选择。其实,你本就没多少选择。
记住,每个人的选择,在当时条件下,都是最优解。
以为选择无限,不过是事后的错觉。其实,当时的你,选择寥寥。
我常言,有选择的人才是幸福的,很多人根本没得选。
有人问,岗位太累,领导难处,是否该换?我说,先别问“应不该换”,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换”“有没有条件换”?
换岗、换单位,谈何容易?
在单位不如意时,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熬下去,静待时机。你只能选择在时间的长河中努力寻觅机遇,而这机遇的到来,或许漫长无比。
又有人问,单位不开心,是否该辞职?我说,不是“该不该”辞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勇气辞,辞了后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若体制外能稳赚三倍薪资,我鼓励你勇敢迈出。
但大多数人呢?核心竞争力缺失,专业平平,能力一般,学校普通,体制内这份工作已是他们能寻得的最佳归宿。
对大多数人而言,体制内的工作,确是难得的好机会。
你以为体制外就不辛苦?不过是换种辛苦方式罢了。记住,底层皆苦,无论何处。
你以为保安、保洁阿姨就轻松?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
有人说,体制内压抑,看门保安、扫地阿姨都比自己开心。
但你所见的,只是表象。我所住小区的保安,需夜巡打卡;保洁阿姨,隔段时间就换一批。
高档小区又如何?保洁薪资不过三四千,为省钱,干不好就换人。她们常聚在一起抱怨活多、薪低、太苦。
体制内压抑,体制外或许自由些,但经济不佳时,裁员频发。
过了35岁,若无核心竞争力,或被优化。
招聘信息上,哪还有35岁以上岗位?处处写着35周岁以下,仿佛35岁以上之人就不配活着,不配投简历。
若去私企,老板素质各异,有的想法天马行空。
比如有老板说,公司要转型线上销售,要求做个公众号,阅读量十万加。
开玩笑吗?新公众号,阅读量过百都难,还得发动亲朋好友拼命点击。
有人做公众号两三年,阅读量还未破五百,你动辄要求十万加,岂非天方夜谭?
有的老板拍脑袋决策,员工说干不了,那就下岗。体制外没体制内仁慈,不会给你混日子的机会。
若说创业,听起来很酷,但实业折腾费钱。很多人一辈子就一两次机会,赔了就完了,一辈子积蓄搭进去,翻不了身,只能老老实实回去打工。能反复赔光好几个亿的,那是王思聪。
残酷的人生真相是:在你无选择权、只能被选、为求生存时,只有四个字——人生实苦。
人生之路,都是熬出来的。慢慢熬,才有资源、话语权、人脉。
别老想着选择,基本条件不变,选来选去,不过是换个坑跳。说得难听点,就是从屎坑跳到尿坑。
(下文约5000字,将彻底剖析选择问题,读完后,对你择偶、跳槽、转岗、个人发展、看待机会、思维转变等,都将大有裨益。)
02 选择之要,明己所需
做选择时,务必铭记一条核心原则: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选择时,需考量诸多因素,如何找到最重要的那个?
列出因素,逐一剔除,留下的那个或那几个,就是你最看重的。
比如找对象,常考量的因素有学历、家庭条件、长相、身高、工作、性格、人品等。
择偶时,可总结些普遍性规律,比如性格很重要。在我看来,婚姻就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家庭琐事、日常点滴。
性格好,遇事能谅解,有矛盾能沟通,日子就能过下去。
再比如,家庭条件也挺重要,虽不能保证上限,但能保下限。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性格相对不易走极端,较平和。且有一定经济基础,无经济压力,家里矛盾就少。
生活很现实,尤其有孩子后。夫妻都在体制内又如何?房贷、车贷、奶粉钱、尿布钱、培训班费用,样样都是支出。贫贱夫妻百事哀。
前面说了普遍性标准,但千人千面,每个人都不同。有的人对身高有执着要求。
比如有的女孩,身高不到一米六,却非要找一米七五以上的。别觉得一米七五不高,现在孩子营养好,都长得高。我女儿学校的学生,初中就人高马大。
但在南方,我结婚那时,一米七五以上的真不多。北方或许多点。那她这标准有错吗?没错,因为这是她的个性化标准。
这标准对她特别重要,若嫁了个一米六几的,她一辈子难受,觉得基因不好,孩子也长不高,天天抱怨,那也很麻烦。
所以,要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不断追问内心,什么最看重,什么能放弃。
找对象时,若自己条件不算太好,真的要学会舍弃,不能什么都想要。
做任何选择,都取决于自身条件。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有什么能力揽什么活。最怕野心大过能力。
婚姻需慎重,但说句残酷的话,作为普通人,你的婚姻注定也普通。
大多数人婚姻观来自影视剧,缺乏现实经验。我们看过太多霸道总裁爱上我、灰姑娘嫁王子的故事。但那是梦,不是现实。若把电视剧当现实,那就麻烦了。
所以,做选择时,务必找出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有人问,体制内该往上走还是混日子?没标准答案。
有的人天生能量足、有领导力、喜欢折腾,不当领导不行。他天生闲不住,喜欢被人簇拥、站在台前,只有那样才兴奋、才觉活得有意义。
有的人天生没领导力,就喜欢站背后、被安排、不想做主。觉得当领导太辛苦,性格又清高自傲,那或许就适合当咸鱼混日子。
所以,对自己认识越清楚,选择时就越不易迷茫。
别去问别人,别人也不了解你。自知很重要。
03 选择之路,结果说话
总有人纠结选择对错,但我认为,面对半斤八两的选择时,正确与否取决于结果。
结果不好,选择就错;结果好,皆大欢喜,选择就对。
甚至当时看来很糟糕、很无奈的选择,只要打好手里的牌、努力往好方向走,选择就对了。
比如找对象,有个女孩漂亮、家庭条件好,却选了个相貌平平、条件一般的对象。当时大家都惋惜,说鲜花插牛粪上。
但她对象执着、踏实、脑子灵活,慢慢折腾,开了家具厂,越做越大,后来自营家具连锁店。
现在她天天打扮时髦,司机开着阿尔法接孩子上下学,日子过得舒服,家里资产过亿。大家都羡慕她,说她眼光好。
所以,别人眼光多跟风、结果论。你把自己选择的路走好了、结果好了,选择就对了。
再举个体制内例子。有人毕业回小县城,同学去北上广深。
过年回家聊天,他觉得同学聊梦想、互联网、一线城市见闻,自己见识浅、两点一线围着父母转、身边都是追求安稳的人,就怀疑自己选择错了,想辞职去北上广闯闯。
其实,选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最终也是结果论。
你同学能在一线城市扎根、有车有房的是少数。很多到35岁除了见点世面什么也没得到,又回到小县城从零开始。
而你若仕途发展好,在小县城当个副局长,政府口都是你的人脉,办事也方便,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惬意。
在小地方当领导性价比高,很多人羡慕你。
怕的是35岁、40岁还是个办事员,每天抱怨工作多、领导难处、人际关系复杂,人生一塌糊涂。
所以记住,选之前努力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选择。一旦选了,就坚定走下去、走出好结果来,就不会后悔。
结果好,一切都好。选择是结果论。
要憋口气证明给别人看:我选择对、结果好、自己把握命运。
04 选择之得,有失有得
不开心时多想想自己得到的,心态就会好。别老想着失去的。
也别老想着只要得到不要失去,那不可能,这样心态会很差。
这里有两句话,两层意思:
第一,别只想着得到不想失去。
第二,选了之后多想想得到的少想想失去的。
比如你当了领导,中层干部,天天后悔太累太苦想辞职。
有人可能奇怪,怎么有人当了领导还想不干?我想当还当不上呢。
单位夹心层也累,活多压力大责任大。
但决定往上爬时就想清楚,当领导有得有失。你得到身份、权力、社会地位,不管高低总比一般工作人员有地位。别人介绍你时会说“这是我们单位的王科长、李处长”,不会说“这是我们单位的老王、小李”。
同样,你选当咸鱼就别老想领导重视、拿荣誉。那怎么可能呢?
体制内心态很重要。心态就是看问题角度、思维。要知道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05 勇敢接受,选择结果
学生时代大多东西是确定的: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二读初三、每天作业老师布置、高三读完高考……
读书时很多东西有标准:做题有标准答案、干什么都套模板。大学四六级考试最火的是作文模板,不会写句子就套模板填单词。
甚至英语听力都总结出模板。考四六级时还记得吗?听力里有个傻小子TOM和女神MARY。TOM约MARY看电影或图书馆,MARY总拒绝然后发好人卡。
四六级听力考二三十年MARY从没答应过TOM。TOM命运悲催,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读完大学才明白很多东西不确定:该考研还是就业?就业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吗?选体制内就比体制外好吗?考研就比本科有竞争力吗?都不确定。
比如有人问:“老秘书,我找对象见过五六个女孩,怎么确定跟她结婚就是最好的?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呢?”
这种思维就是确定性思维。我哪能告诉你?而且选了以后出现更好的也正常啊。婚姻不是选最好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经营和适应。就算有更好的还有责任呢。问这种问题思维本身就有问题。
还有人问:“老秘书,我30岁了进体制内晚,还要不要努力?万一努力半天提拔不了怎么办?”
这也是确定性思维。要看到确定性结果才努力。你得告诉我努力一定有回报我才会去努力。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没选择。你只需问自己:想不想被提拔?想不想往上爬?
想的话就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不确定性。努力半天结果不好没提拔那就愿赌服输。
很多事情记住四个字:愿赌服输。就不会纠结了。
那是你自己选的接受选择带来的结果才是成年人思维方式。
比如找对象女孩子35、36岁了找了个对象谈两年觉得不满意。但说对象不好他又有优点挺上进对自己也不错。他也有缺点比如脾气暴躁、妈宝男、个子矮。她就纠结要不要继续。继续不甘心也担心离婚;不谈吧自己35、36岁了, 找了一个对象,谈了两年, 觉得不是很满意, 但是你说这个对象不好吧, 他又有自己的优点,挺上进的,对自己也还算不错。 但他也有缺点, 比如要么是脾气暴躁,要么是妈宝男,要么个子有点矮,她就纠结, 哎,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呢?如果继续下去,心里有点不甘,也担心以后结婚了会离婚,不谈吧,其实自己三十五六岁了,也找不到更好的。 这其实就是人生的真相,如果你觉得不满意,你早就应该意识到,早就应该分手。你却谈了两三年了,证明其实你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对方是十全十美的,对方也不会选择你啊。 对不对?说不定对方也不太满意你,他也觉得是凑合。
所以想清楚了这些,你就大胆去选择吧,不管是选择分手, 最后你一直单着,还是选择继续走进婚姻的殿堂或者婚姻的坟墓,你勇敢去接受最后的结果, 既然都没有选择了,那选择了就愿赌服输吧,就是这样。
第一、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当下情况的最优解;
第二、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明白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想清楚以后, 选择适合自己的;
第三、选择是结果论,把选择的路走好就行了;
第四, 选择都是有得有失, 不要想着什么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