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女关系与社会生态的类比
男性和女性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所有的竞争通常只会发生在同类之间。就像老虎、棕熊、花豹可能会争斗,但老虎和狼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很难打起来。如果老虎和狼群打起来了,那就意味着生态体系被破坏了——要么是森林开始蔓延挤占草原,要么是森林开始退化为草原——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不正常的。这并非狼和老虎本身不正常,而是整个生态结构陷入了失衡状态。
这种系统性的失衡必然导致错位式的冲突。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颠倒错乱的现象,都是由于生态错位和系统失衡所引发的冲突。所有这类冲突都是为了相互消耗,最终走向毁灭。摧毁旧秩序下的原有社会结构,成了所有边缘失意者的救命稻草。当中国社会才刚发展到不婚不育阶段的时候,国外已经进入到LGBT+和大麻合法化的魔幻阶段。无论是LGBT+的怪异行为,还是大麻合法化的自甘堕落,这一切不都是在引导正常的人类社会加速走向自毁阶段吗?
二、女大学生数据背后的就业隐忧
中国目前在校女大学生数量比在校男大学生数量多出一倍。许多女生看到这个官方统计数据时非常兴奋,特别是一些潮流的追随者,认为她们所追求的运动正在取得胜利。然而,很少有人深入去看数据的细节部分:95%的在校女大学生都集中在文科相关专业,而90%的女大学生都集中在非985和211高校!在最优秀的高校中,男大学生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且这些院校又以理工科为主。结合社会主流趋势来看,便能感受到一丝危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向是以科技为主!也就是说,未来的高收入群体将是优秀院校的理工科毕业生的天下。如今,许多著名的优秀高校都在大幅取消相关文科专业,强化理工科专业,甚至连中小学都开始强化理工科相关知识。看看一线城市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内容,那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高中物理才学的知识!
未来毕业的女大学生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但她们既不是名校毕业,又不是科技相关产业(能提供高收入岗位)所需的理工科人才。不难想象,她们的就业会集中在哪些领域。当这些低门槛的就业领域涌入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的收入是会更高还是更低?竞争压力是会更大还是更小?
三、就业市场的变化与挑战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互联网、影视、电商等新型服务产业成为社会的主流产业,这些产业为受过教育的女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哪怕是开个淘宝店,也是这个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些产业的红利都逐渐见顶,而且见顶速度越来越快。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发展了至少15年才逐渐呈现颓势,而以直播为代表的新型电商,仅仅发展2 - 3年就已经增长乏力。技术和模式的成熟速度越来越快,这个过程中能够吸纳和培养的人就越少。阿里做电商的时候,别说明星不会去开淘宝店,就是稍微有点名气的厂商也是在阿里平台运营了十几年才开始开网店。然而,直播电商兴起不到一年,大大小小的明星都亲自下场与普通人抢饭碗。许多明星卖的那些廉价商品,她们自己从来都不用,但依然去卖,这无疑是在挤占普通人的生存空间,也意味着就业生态在持续恶化。
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是生产与服务螺旋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以生产为主的建筑、机加工、运输产业蓬勃发展,这些岗位以男性劳动者为主。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不管是当包工头、开工厂,还是搞运输,都是挣钱的行业,即便自己当不了老板,作为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能有不错的收入。但这个阶段社会提供的主要工作岗位更适合男性,土木专业是那个时代大学生优先选择的方向。当这些产业逐渐饱和之后,服务于生产的外贸、会计、文员、销售等服务性质的岗位逐渐增多,紧接着互联网、电商、影视、公关、市场营销等更高级的服务型产业和岗位兴起,受过教育的女生就业路子变得越来越宽。
而下一个周期又是以生产为主导的周期,将会创造出一些更高门槛的智能生产和科技创新产业。主要岗位也将由这些能创造更高附加值的高门槛新产业提供,并且面向符合这些产业需求的相关人员。就像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让许多高速公路收费员失去了编制和工作岗位。从这个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服务类岗位会逐渐被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集成技术所取代。如果新的岗位凭借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都难以进入,而能做的服务型岗位又在加速消失,同时同质化竞争的人还越来越多,对于普通女生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四、父母应有的思考与行动
真正看懂数据的父母,不仅不会因此沾沾自喜,甚至会开始为女儿早做打算。一旦趋势形成,一切都晚了!如果还被流行的舆论洗脑,错过最佳的结婚生育年龄,作为父母,又该如何为女儿的下半生负责?难道要让她在社会上自生自灭、随波逐流吗?父母爱子女,就要深谋远虑,保持清醒,未雨绸缪。边缘人群想要自我毁灭,无需多管,让他们自我消耗好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是最终的宿命。
永远不要随大流。上一代人中,那些随大流的人,如今在偏远的地方难以翻身;不随大流的人,现在正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资源。不管是多元化平权还是环保,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当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候,就强调环保;当需要出海开拓外部市场的时候,就强调多元化。